前天文台台長李本瀅 筆下丹青結合藝術與科學

127020835_10160071591529691_1499073531325583336_o.jpg

前天文台台長李本瀅退休後,醉心藝術創作,他的作品結合藝術與科學,不失理科人的本色,愛鑽研形態與顏色的關係。

今年由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的藝術文學士課程畢業的他,將參與下星期四(11月26日)的「典亞藝博2020」展覽,其中一幅《疫下慵懶》,在疫情下讓人深思。

李本瀅孩提時已愛繪畫,小學至中一差不多次次貼堂(中二後分班沒有再學畫畫),主要畫水彩及廣告彩。他自謙是有興趣但並不標青。他的啟蒙者是父親,既是讀書人,對美術亦有濃厚興趣,後來從商,便把愛好放下。

父親沒有刻意栽培他的美學天份,李本瀅印象中,爸爸只為此教過他一個下午。「我當時是小五生,他見我畫了一幅山水水彩,在畫紙上添了幾筆,整體已截然不同。」父親看着看着覺得好像是兒子請槍,於是囑李本瀅依樣再畫一幅。「這方面的影響都比較間接,家中甚至無掛畫作,以身教來啟蒙我。」

他爸爸去年過世,執拾舊物時,李本瀅發現他在書本上,親自畫上藏書票(西方極流行,作為個人藏書紀錄),以及唯一一張水彩畫。

從年輕人得到啟發

他任職天文台30年,公務繁忙,心神都繫於公事。「花很多時間設計儀器、睇數據,文科走去100%理科,個人變得理性。」

9年前,從工作崗位退下來,無職一身輕,有餘閒培養嗜好:睇書、學音樂、睇電影、學西班牙文,4年前報讀中大校外課程藝術文憑,又上過幾個月素描,重溫舊夢。因為興趣濃厚,再報讀香港藝術學院藝術文學士為期3年的學位課程。

「班中同學包括老中青,中學畢業、中年和退休人士都有,幾得意,他們叫我做Mature Student真是客氣。」李本瀅笑着說。他說從年輕人身上也獲益良多。「例如他們喜愛的音樂與我的年代截然不同,但原來也很好聽。他們也愛畫漫畫,以前老師教落,畫畫沒有黑綫框住,只能用深淺色來表達,但全部漫畫都如此,用黑綫把整個物件勾勒出來。其實,當代藝術甚麼都可以,吸引到人們的喜愛就成了,於我也有很大影響。」他直言,個人的藝術觀有了翻天覆地改變,可透過不同媒界表達,不囿於傳統的像真。

生活中獲取靈感

他的作品多元,有畫作,有用紙皮製作的作品,也有一些裝置藝術,數量若干,他粗略估計有數百幅。「藝術不應限制於形式,有些講求意念,創作天地是無垠。」

創作要蒐集靈感,他外出時眼睛總忙不過來,從觀察中兼容並蓄。當有意念跳出來時,他會先擬草稿,有時還會先做雛型,用A4紙先畫一遍,覺得可以的,用紙皮拼砌看看可行性,過程中還需不斷修改。他《Box IV》一畫,以盒子為題材,創作時遇上樽頸位,惟有停下來再思考,足足到第八、九張才叫滿意。

「創作時,觀察入微是必須的。如疫情下人人戴上口罩,靈機一觸,影了一幅口罩串連的相片,有人說是炮杖,有人覺得是驅魔的蒜頭,每人的觀察和觀感不同,正是當代藝術創作的好玩之處。」

出售作品作慈善

天文台的工作,有影響他的創作嗎?「很多事物與數學息息相關,都要計數的。老師們都鼓勵我,如創作可結合科學會更好,如我憶起兒時去過大牌檔,便用了反透視法,把排檔的頂部反轉,遠的地方反而更近,這種反科學的表達形式,為作品平添玩味。」

因為他有做紙皮的創作,需要用上大量紙盒,有時他特意到超市門口向婆婆購買,或向商戶索取。他大讚紙皮可塑性高,顏色多彩,色澤持久可保存,是可持續的環保物料。

去年他在一個展覽中,與4位同學一同展出作品,5幅紙皮作品有兩幅獲青睞賣出,反應不俗。今次參與典亞藝博展覽,李本瀅會展出6張作品,他抱持是平常心,作品賣出與否不是他最關心,志在參與支持。如果作品能出售,他也會將款項捐作慈善用途。

﹏﹏﹏﹏﹏﹏﹏﹏﹏﹏﹏﹏﹏

典亞藝博2020

典亞藝博是年度藝術品博覽會盛事,香港藝術學院將於今年再次參與,參展校友包括:蕭文潔、李本瀅及袁錦華。

日期:11月26日(星期四)3pm-8pm:貴賓預展,只接待受邀人士

11月27-29日(星期五至日)11am-7pm

11月30日(星期一)11am-6pm:開放予公眾人士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3F展覽廳,展位F1

網址:fineartasia.com

作者:周美好

責任編輯:周美好、李越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