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in ARTICLE
鄭敏玲: 以陶泥寄心語

鄭敏玲,2020 年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 學, 主修繪畫, 在學期間接觸陶瓷藝術, 對陶泥的可塑性和生命 力有深刻的體會, 本身喜歡大自然 及其各種生命的 她, 從此安心於在泥土裡創作。 2020 年參加新藝潮《+VE/-VE》展覽,利用陶泥創作了一系列 49 支葵花 鏡,在每一塊陶鏡上利用青花顏料繪上不同圖案,在中國 4 代表着幸福,而 9 是長久的象徵,觀照這時期的社會現象。 也許這些年的經歷和社會轉變,各種矛盾和磨合,使她漸漸珍視自己是香港人的身份和本地文化價值,嘗試 從泥土了解香港和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她形容自己狹小的工作室是一個快樂的囚室,在工作室裡埋頭苦幹,偶 爾出來透氣放風,接觸外面的世界。

Read More
【專訪】當不再夜夜笙歌時 與鄧廣燊談個展《夜夜鳴》

2019 年本科畢業的鄧廣燊,大概是本地藝術圈經常談論、但公眾卻感陌生的名字。

這名 90 後的新晉,早在 2010 年就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IFVA)特別表揚、2013 年成為香港設計師協會年度設計系學生獎得主。光是本科畢業那年,他一口氣囊括關晃先生紀念獎學金、Hidden Space 獎、出爐藝術畢業生聯展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藝術獎。履歷閃閃發光,風頭一時無兩,但為人卻非常低調,極少接受訪問。去年香港人權藝術獎,其作雖然未能獲獎,但是兩位評審的心水之選。新一屆香港人權藝術獎展覽又開幕,他今年沒有參賽,在安全口畫廊舉行人生第二場個展——《夜夜鳴》。

Read More
離留之間:文學 X 視藝展覽——葉雯與黃碧雲之間的「對話」

2020年香港文學季展覽已於11月13日開幕,今年以「離留之間」作為展覽主題,並且邀請了十二位組作家與藝術家合作,六組的主題是離開(Departure),另外六組的主題則是抵達(Arrival),利用文學與藝術進行一場對話。而葉雯(Manny)和黃碧雲是今次展覽中其中一組作家和藝術家,在閱讀過《媚行者》後,Manny創作出《名為彼岸的空間》作為回應。

Read More
【《回憶的後花園》:建構情感場域的真實形式】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今期的展覽,取名為《回憶的後花園》,帶有一種半私密的性質:那是一個只為居停主人所擁有,然而也是其向外界呈示審美與心靈寄託的地方。作品是畫家自願敞開、公諸於世的某部份,但對於觀眾來說,走進去,要非畫家願意現身說法,也許永遠都不得要領。只是畫廊方面利用分為上下兩段的地型,把涉及建構心境場域的作品佈置在下層,上層則陳列著類似於盆玩清供、入微梳理的畫作,或者仍使人隱隱意會到,在你我之間,同步著一種在出入居遊中,經遇人物盈縮的節奏共感。

Read More
前天文台台長李本瀅 筆下丹青結合藝術與科學

前天文台台長李本瀅退休後,醉心藝術創作,他的作品結合藝術與科學,不失理科人的本色,愛鑽研形態與顏色的關係。

今年由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的藝術文學士課程畢業的他,將參與下星期四(11月26日)的「典亞藝博2020」展覽,其中一幅《疫下慵懶》,在疫情下讓人深思。

Read More
【藝術媽媽】兼顧家庭、工作!愛創作母親不忘興趣 兩孩媽媽:最享受和女兒一起畫畫的時光

光是「媽媽」這一個身份,已經足以掏空每天的時間和精力,偏偏大多數的媽媽不只是媽媽。現代女性的肩上壓着照顧丈夫、子女的「 天職」,不少人更同時分擔着養家的經濟壓力。實踐理想?鑽研興趣?育有兩個小朋友的雙職媽媽Vanessa做得到,每一位有心的媽媽同樣可以!

Read More